武汉大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准备工作大约从10月初才启动,起步较迟,因此我需要在政治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虽然我在政治考试中的分数并不突出,可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不过,我要强调的是,政治复习并没有想象中那样艰难。初期,我做了肖秀荣的1000题,初次尝试时,几乎每三题就错两题。但随着反复练习,逐渐能捕捉到试题的脉络。千万不能轻易放弃!至于主观题,我主要背诵了肖秀荣的最后四套题。考前压力山大,甚至出现失眠,但实际上试卷上的大题并没有刻意刁难。风中劲草的第一册提炼了关键点,对我有些帮助,第二册是习题集,第三册是答案(我没有怎么用它来做练习,所以不做过多评价)。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题,由于时间紧张,我没有完成背诵,但在选择题部分还是有一定助益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我底子好,所以可能不能给出零基础的建议。但有一点我要额外提一下,对于做过真题后的错题,反复看,不要背答案,好好理解,直到自己能独立完成做对,甚至看见题就能想起每一步的做法为止。(数学做题一定要动笔,犯懒数学会让你在实战时输的很惨)数学就是跟着全书走,天天看,一边做一边看。刚开始感觉自己基础不好的可以下载一份考试大纲,有重点的看看课本做做课后题,然后再上手全书。暑假后逐步做卷子,我先做的模拟卷,双李的,都做过。模拟卷的难度远大于真题,很多套路已经掌握了,做完模拟就做真题,基本都可以做出来,当然有些题还是需要积累。刚开始你会觉得这数学怎么方法这么多,但后来你就觉得做法就那几种,掌握了也没啥。考研的历时很久,4,5月开始学数学英语就好,踏踏实实学,完全学的来。感觉全书比较散,知识点全面但是不够系统,你看一遍基本记不大住啥。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我有一定的基础知识,我觉得考研的关键挑战主要在于掌握词汇。我在背单词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学习前两轮,意识到考研常用的词汇其实有限,并且很多单词可以从它们的拼写推测出含义。因此,建议大家在做历年真题时,可以把遇到的陌生词汇收集起来并加以记忆。这种针对性的方法更有效,同时在句子环境中记单词也能提高记忆效率。一旦词汇量达标,只要语法问题不大,英语成绩自然会有所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球科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理学等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对这个科目,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构造、动力机制以及地表过程至关重要。例如,板块构造理论、地壳运动、地震学、火山活动、气候变化等都是核心知识点。深入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是取得高分的关键。
地球物理方法和技术的应用也是考试的重要部分。包括重力测量、磁法探测、电导率测井、地震勘探等,这些都是了解地下结构,研究地质构造的有效工具。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应用条件和限制,能够帮助解析复杂的地球现象。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构建知识框架是十分重要的。凭绘制思维导图,将各章节的主要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地球科学体系,这样既能帮助记忆,又能提高理解和应用的能力。做题和实践操作同样重要。凭历年真题和模拟试题的练习,检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找出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复习。有条件,参与实地考察或者实验室实验,更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持续关注地球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新闻事件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好方式。比如,凭阅读学术论文、科普文章,了解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如地震、火山爆发、气候变化等,使学习更具时效性和实用性。
要强调的是,考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对毅力和心态的考验。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合理安排时间,劳逸结合,在漫长艰辛的备考路上坚持到底,最终实现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