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便宜的热干面 2 元,最贵的单品 13 元,每天只营业三小时,却已有不少熟客 " 上头 ",几乎天天来光顾。这家只卖预制菜的小店似乎在做一场实验。
" 本店工业习俗,新鲜肉菜莫入。"
西贝风波后,当众多餐馆纷纷贴上 " 本店没有预制菜 " 的标识时,成都武侯区一条小巷的尽头,有一家店却公然挂出这样的牌子。这是一家奇特的小店,没有明火,没有锅气,只有码放整齐的工业包装。
一位湖北小伙走进来,面对价格 2 块钱的热干面发出惊呼,吃完后讶异地告诉老板,这和他家乡街头卖 4 到 6 块的热干面相比," 有 80% 还原度!"
附近小区的大哥疑惑地走进店:这店没有明火,食材尽是包装好的东西。他点了一碗面,吃过之后,几乎天天来," 三个月不下十回。" 老板回忆,他还会主动询问新品,午餐肉从点一片加到三片,脆哨加两份。
(图 / 网友拍摄的店内餐品 图源大众点评)
小店开在一条断头路上,没有热闹的人流,甚至没有完整的屋顶,老板葛世贤是一位自称 " 工业食品博主 "" 午餐肉艺术家 " 的中年人。2019 年,他通过挑战 " 连吃一百天午餐肉 " 成为美食博主。
(图 / 餐馆正在营业 图源大众点评)
今年 7 月,葛世贤的小馆开张了,只卖来自工厂的半成品和预制菜——宜宾燃面、武汉热干面、笋子烧牛肉 …… 热干面 2 元,最贵的单品 13 元。葛世贤清楚,这家店不打算赚钱。用他的话说,这更像是一场实验。
在 " 预制菜 " 三个字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当下,这家仅开业三个月的小店,某种程度上意外地成了一个微型的观察窗口:关于食品工业、关于消费心理、关于当代人对 " 吃饭 " 这件事的重新理解。
你是否想过,走进任意一家餐馆,入口的菜肴有多大比例是后厨现场烹制的,哪些是预制的?
前不久,寻常的一天,葛世贤在散步时偶遇家附近的一家面馆正在卸货。他凑上前去看,发现对方使用的豌杂面浇头,与自己店里的浇头竟是同一个厂家。区别只在于,对方用大包装,他用小包装,但价格差出一倍不止。
对此,葛世贤见怪不怪,他还开了一家烤肉店,他透露," 像烤肉店这类餐饮,在小吃层面基本全预制化了。现在大家都是低毛利,一个只有几张桌子的小店,不可能再养一个面点师傅 "。在他看来,预制是整个行业的大趋势,它让大家以更低成本,获得更可控的产品。
很长一段时间,多数人把 " 难吃 "、" 料理包 " 和 " 预制菜 " 划等号。基于长期行业观察与探店经验,葛世贤总结出了一套辨别现炒与预制的办法。
第一条看上去就有些反常识:难吃的,反而可能是现做的。" 炖、蒸、烧这类菜,很难靠肉眼和味觉分辨是否是预制。如果觉得难吃,比如没炖软、去腥不好、调味不均——它很可能就是现做的。" 葛世贤解释," 手艺是稀缺的,不是所有餐馆经营者都具备。但工厂有能力聘请顶级厨师和食品工程师设计配方,他们无法容忍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味道不佳。"
比如说蹄花,正是 " 预制非常成熟 " 的品类。葛世贤有自己钟爱的一家蹄花店,对那家店的供货工厂、汤头来源一清二楚,全是预制的,但他心甘情愿成为常客。" 它确实好吃,所以我愿意去。"
(图 / 百度百科预制菜)
炒菜最容易分辨。" 锅气,或者说美拉德反应带来的风味是料理包无法复制的。从料理包里挤出来的鱼香肉丝,不可能有现炒的锅气。"" 像碗碗菜、自选快餐,很多也用半成品炒制。" 但他并不排斥。
葛世贤认为,工厂的标准化工艺已经能够超越普通餐馆厨师的技艺。比如他店里最贵的单品—— 13 元的预制笋子烧牛肉浇头," 成都 90% 的面馆现烧都烧不出那个味道。" 他解释,工厂生产的统一半成品,在品质上更好把控," 肯定比不过那些手艺特别好的店,但能胜过一个平均值。"
在清炖的菜品上,他更多从肉质上分析,经过冷冻的预制肉品,口感有细微差别:羊肉可能更松散,或微微发红;冷冻过的鸡肉肉质更紧,同时又失去一点嚼劲," 好像嚼几下就散开了 "。
这些极其细微的差别,绝大多数人感觉不出来是工业食品。葛世贤说。
十年前,西贝开始倡导全开放式明厨。因为喜欢那里明亮的就餐环境,葛世贤一度经常光顾。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一包羊肉被店员当着自己的面拆开,倒入碗中,放进微波炉。" 当时觉得有点好笑。" 现在,他在自己开的小馆里也这么干。
葛世贤在短视频平台,通过挑战吃午餐肉一百天走红。在当时的互联网上,午餐肉是一种被许多人认为大量添加防腐剂的、不健康的食物。甚至有视频博主提出,午餐肉里其实没有肉。
小时候,葛世贤的父母经营一家小型罐头厂,因此,他对午餐肉等食品加工流程非常熟悉,熟制的午餐肉罐头靠物理隔绝,不需要防腐剂。" 我知道好的工厂是什么样,也见过差的。正因为了解,反而对预制菜没有偏见。"
" 预制菜的整体工艺水平越来越高。" 从 2014 年接触食材供应链开始,再到成为美食博主,开始走访大量食品工厂,葛世贤得出这样的结论。他感受到了十年间食品加工行业的快速迭代。早年料理包倾向多加防腐剂以实现常温保存,如今则更多依靠先进急冻技术与自动化生产线。急冻技术,从原本零下二三十度发展到零下几十度,虽然设备成本高,但市场扩大让企业敢于投入。
他进一步解释,事实上,无论是速冻还是软罐头工艺,都无需添加防腐剂。" 急冻与家用冰箱冷冻完全不同。"
工业急冻能在极短时间内将食品中心温度降至零下数十度,迅速锁住水分与鲜味,而家用冷冻速度慢,冰晶大会破坏细胞结构,影响口感。更重要的是,急冻能迅速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从根源上切断食材变质的路径,因此不再需要防腐剂,就能实现食材保质期的有效延长。
在葛世贤看来,正规大厂对食品安全的管理远严格于街头厨房。" 即便想参观工厂,也只能走参观通道。进车间需换衣、戴帽、消毒,走完全套流程。" 他强调:" 添加剂超标是我们最不用担心的事——风险高且没必要。"
但在很长时间里,劣质外卖料理包影响了公众对预制菜的认知。
(图 / 某网购平台料理包产品)
当网红辛吉飞和 " 科技与狠活 " 的说法流行时,葛世贤曾在自己的账号里公开反驳。他觉得," ‘科技’被污名化了。" 类似于辛吉飞这样的博主,用娱乐化、夸张的演绎方式,让人误以为工厂也那样粗暴地操作。实际上," 工厂对添加剂的使用会精准到毫克。" 葛世贤说。
通过对自己视频评论区的观察,葛世贤发现,公众对预制菜存在两大误区,一是认为预制菜就该便宜,二是认定预制菜一定难吃。" 其实有很多高标准的预制菜并不便宜。真正为省钱的餐馆,反而会自己去市场找廉价食材。连锁餐饮用预制菜,首要目的是标准化与供应链管控。"
2024 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同时要推进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统筹制定严谨、统一的覆盖预制菜生产加工、冷藏冷冻和冷链物流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在葛世贤进入食品工厂的这些年,预制菜行业已经从野蛮生长逐渐走向标准化。他决定开一家预制菜小店。
7 月 15 日,葛世贤的小店——一家纯工业、无新鲜食材的餐馆开业了。晚上八点营业,每天只营业三小时,平均每天二三十人走进店里。
葛世贤把它做成了一个面对面、板前料理式的吧台。在吧台里面,顾客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全部操作过程。这里明码标价售卖半成品和预制菜:宜宾燃面 2 元,最贵的浇头 13 元。比一桶方便面还便宜," 根本没打算赚回房租 "。
(图 / 葛世贤正在店里做面 图源大众点评)
小店的反馈印证了葛世贤的观察,当代年轻人是在方便食品中生长的一代,对工业食品有天然的接受度,并不排斥预制菜,关键是要物美价廉。近期西贝进行降价、发代金券后,不少门店便出现了排队潮。
中国饭店协会 2024 年的调研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范围内有 61.5% 的受访者表示 " 愿意经常购买预制菜 ",较 2022 年上升了 22 个百分点,尤其在 25 至 40 岁年龄段中,接受度高达 73.8%。
最近,葛世贤打算做一个更公开的实验:拉一大桶工厂生产的红烧肉,立个牌子写明是预制菜,看有没有人来吃。" 我只是在做自己觉得有意思的事。" 葛世贤说,如果顺便能让一些人改变对预制菜的偏见,那也不错。
(图 / 社交平台截图)
这场实验并不打算回答那个终极问题—— " 锅气 " 和预制菜的 " 标准化 " 如何兼容?但它似乎在追问,当食品工业越来越透明和标准化,制作工艺日趋先进,中国人的日常饮食和餐饮文化也将出现新的可能性。正如有人对 " 锅气 " 依旧热爱,也有人对午餐肉、冷冻食物、半成品预制菜等有偏好和需求。
根据艾媒咨询调研数据,2023 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 3616 亿元,并以每年 20%-35% 的增速持续扩张,预计 2026 年有望达到 7490 亿元。这意味着,无论我们是否愿意看见,预制菜已悄然嵌入了中国人的饮食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