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尸石缝还假意寻人!" 贵州黔西这起恶性案件,仅看核心情节便足以让人脊背发凉。
受害者王秀珍,只是贵州黔西市一名普通农妇。2023 年 7 月,她像往常一样外出割草,可这一去便再也没有回来。家属与村民苦寻近一个月无果,最终在山间石缝发现其遗体。而那个全程 " 热心 " 参与搜寻、甚至淡定去受害者家吃饭的熊某,竟是将王秀珍裸身埋尸的凶手。更讽刺的是,他还是王秀珍二嫂的同居男友。
悲剧带来的伤痛尚未平复,一二审法院对熊某作出的死缓判决,又给受害者家属增添了一丝困惑与不甘。家属始终无法理解,如此残忍的犯罪行为,为何最终只换来死缓的判决?在他们的坚持与诉求下,目前贵州省高院已正式立案受理此案的再审申请,案件的每一个细节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细究案件详情,家属的质疑直戳要害。据熊某自己供认,案发时他曾对王秀珍实施 " 摸胸 " 行为,之后还偷走了王秀珍的手机并藏匿起来。这两个举动,已涉嫌强制猥亵及掩盖罪行,可在之前的判决中,法院未对这些行为作出认定。家属认为,这无疑弱化了熊某罪行的恶劣程度,也让受害者所受的侵害未能得到完整法律评价。
此外,法院还将杀人动机归结为熊某自己所说的 " 王秀珍拒接电话 ",这一说法无视了熊某长期骚扰被害人的客观事实。警方调查发现,王秀珍生前与熊某之间共有 197 条通话记录,仅 2023 年 5 月,熊某就曾给王秀珍拨打近 60 次电话,王秀珍均未接听。
一审判决书中其实明确提及了案发时的关键细节:当时熊某曾主动要求王秀珍找个地方坐一下,遭到王秀珍拒绝后,他并未就此罢手,反而两次隔着衣服强行抚摸王秀珍,都被挣脱。这些细节足以证明,熊某的骚扰并非偶然,判决对这些行为的轻描淡写引发家属质疑。
此外,家属还指出,熊某的 " 被动坦白 " 疑似被过度拔高。一二审判决都提到熊某 " 配合指认现场 ",将其作为从轻量刑的依据,但二审中认定其坦白是 " 被动、无奈之举 ",存在自相矛盾。要知道,警方在抓捕前已通过证据锁定熊某,并非仅是因他主动交代才破案;相反,熊某案发后的毁证行为,如故意将被害人失联前穿的雨鞋和镰刀等物品悄悄放回,伪造被害人 " 私奔 ";加入搜寻队伍后抢着去抛尸地点附近假装搜索等,都大大增加了侦查难度。
目前,对熊某的二审判决虽仍维持死缓,但新增 " 限制减刑 "。但家属认为,限制减刑的死缓判决,其初衷是体现从严减刑的原则,针对的是那些罪行严重但尚有改造可能的罪犯,绝不是恶性犯罪的 " 保护伞 ",不能成为凶手逃避严厉惩罚的借口。回顾熊某的整个犯罪过程,他在作案后,不仅没有丝毫悔意,反而精心伪装,一边假装热心帮忙寻找受害者,一边暗中销毁证据、误导侦查方向,其主观恶性极深,犯罪情节极其恶劣,完全不符合从轻判决的情形。
参考 " 百香果女孩案 " 等类似案件,犯罪分子同样存在性暴力叠加杀人的行为,即便部分罪犯存在自首情节,法院最终也考虑到罪行的严重性,作出了严厉判决。
法律的温度,既要给悔改者机会,更要还受害者公道。目前此案已进入再审程序,这不仅是对王秀珍家庭的一个交代,更是对我国 " 罪刑相当 " 司法原则的重申,关乎司法公信力的维护。期待法院查清每一个细节,不遗漏任何关键证据,不让 " 被动坦白 " 稀释正义,让量刑匹配罪行的恶劣程度,让正义真正站在受害者这边,更让公众看到:任何突破人性底线的暴力,都必将受到应有的严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