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父亲》为什么能超越同类题材作品?

话剧《父亲》为什么能超越同类题材作品?

2025-07-20 动态更新

一般情况下,同类作品的叙事大多从健全人(如照护者)的视角或全知视角展开,《父亲》则另辟蹊径,通过碎片化、错乱的记忆闪回与现实交叉重叠,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眼中的时空具象化了……

5月,上海·静安戏剧节“壹戏剧大赏”颁奖,话剧《父亲》荣获“年度大戏”奖项。该剧由法国著名剧作家弗洛里安·泽勒 (Florian Zeller) 编剧,讲述一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与女儿的故事。国内话剧版本由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金士杰、田水等人共同出演,2024年首演,2025年7月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再度上演,并在国内多个城市巡演。

走进剧场,笔者见到座无虚席的盛况。在我身边落座的是一对风华正茂的情侣,他们正热烈讨论这即将开演的大戏。女孩说自己的爷爷有这个病,每次去爷爷家都被反复问有没吃饭,这让她很是心酸;男孩说朋友的奶奶也生了这个病,总感觉有人在偷她的东西……看来不少人身边都在发生类似的故事,因此大家选择来到剧场,希望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创造性的叙事方式

当前人类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欧洲是全球最早老龄化的地区,上海则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的城市。在此背景下,老人的照护渐成社会热点,其中认知障碍症患者因照护难度大而备受关注。艺术源于生活,涉及这一主题的文艺创作并不罕见。2010年,上海作家王周生基于自己的照护体验创作长篇小说《生死遗忘》,讲述女护士长凌德馨收留其患上认知障碍症的前夫的故事,出版后社会反响强烈,后被改编为同名话剧,于2014年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演出。

中外两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比较接近,但泽勒的《父亲》影响力显然更大。2014年,《父亲》荣获法国“莫里哀戏剧奖”最佳剧本,有多个舞台版本在全球超过45个国家上演,根据该话剧改编的电影《父亲》(又名《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多次获奖,国内重排的《父亲》在今年也获奖了。

为什么类似题材的文艺作品中,《父亲》具有更大艺术感染力呢?笔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其创造性的叙事方式。

一般情况下,这类作品的叙事大多从健全人(如照护者)的视角或全知视角展开,《父亲》则另辟蹊径,通过碎片化、错乱的记忆闪回与现实交叉重叠,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眼中的时空具象化了,这点最让观众感到震撼,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其次,剧中人物形象丰满、个性鲜明,人物间关系充满戏剧张力,也是其获得好评的重要因素。

泽勒是祖母带大的,也正是这位祖母患了阿尔茨海默症,但在剧本中,作者舍弃个体经验,将患者的性别设定为男性。笔者以为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作者更擅长男性叙事。如果你去读泽勒的“家庭三部曲”(《母亲》《父亲》《儿子》),会发现“母亲”的人物塑造不如后两部中的“父亲”、“儿子”;另一方面,父亲在传统家庭中是权力的象征,这与患病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最后回归幼儿状态的衰弱老人形成巨大反差,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而个体的精神坍塌与家庭权力结构反转交织在一起,也使得作品的意蕴更为深厚。

超出原著设定的亮点

在泽勒的剧本中,关于如何体现父亲病后所体验的时空错乱,他这样提示道:“随着情节的推进,客厅里的摆设将一一消失,最后变成一个空无一物、中性的空间”,这句简略的交代对舞台设计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话剧《父亲》对此的处理则颇具创意,可以说超出了原著的设定,成为一大亮点。

舞台是旋转式的,可以不着痕迹地让物品逐渐减少,并给观众增加新奇的体验。当舞台缓慢旋转到约30°,观众的心理与剧中人物拉近了,对“父亲”感同身受,那个本来坚实无比的世界在这一刻开始倾斜,记忆与现实的无序重叠有了真实的感知。当舞台转到90°,女儿在舞台(走廊)前方有一段独白。由于剧中父亲视角带有悬疑色彩,吸引到观众更多注意力,女儿的视角相对被忽略了,她在照护中的艰辛被表达出来的非常有限,而这段独白是她难得的高光时刻。

即将剧终时,还有一次90°的转台。观众坐在舞台前方,仿佛在走廊的尽头,看到父亲不停地穿梭于不同的房门中,反反复复,迷茫而困惑,像误入迷宫找不到回家方向的孩子。最终,舞台定格在一间空荡荡的病房,这是父亲最后生活的地方。舞台不同的旋转方式,给予演员更多的演绎空间,也让观众有更多机会参与进来。

演员精湛的表演是话剧的另一亮点,它让观众很快就沉浸在剧情中。剧中人物造型可以看出参考了电影版《父亲》,尤其那位活泼可爱、穿着彩色条纹衣服的家庭护工劳拉,但在表演上与电影版又有不同,各有千秋。整体上,话剧版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演员(尤其两位主演)的表演相当自然,仿佛是从日常生活中走出来的,是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平淡而真实。

共享艺术之美,艺术理应无障碍

在剧场领到话剧《父亲》的资料,其中一页是“导盲犬进剧场”的宣传海报。笔者了解到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是国内首家接受导盲犬的剧场,缘起是2013年创排话剧《推拿》时,制作人及主演邀请视障人士及导盲犬来观剧。以此为契机,话剧中心逐步完善剧场设施,于2021年正式启动“导盲犬进剧场计划”。近年来,上海在推进无障碍环境方面做了很多改进,但残障者进入剧场的还不多,尚有可提升空间。就笔者此次观剧体验而言,字幕的缺失可能是个问题,因为听障者(包括听力减退的老年人)对字幕的依赖较大。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社会,目标之一是让有各种障碍的人能融入进来,共享艺术之美。这也是话剧《父亲》给观众带来的启示,每一个人终有一天都会老去,生命的“叶子”将一片片剥落,进入“残障”状态,依赖于他人的照护。正如剧作者泽勒在访谈中反复提到的,“我们在同一条船上,有着同样的恐惧”,但只要彼此站在一起,我们就会“记起自己并不仅仅是孤独的个体”,于是观众也就在感受生命无常的悲凉时,心中存有一丝暖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研顺网,本文标题:《话剧《父亲》为什么能超越同类题材作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