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大约在9月末,当政治大纲发布时,我开始着手准备,而且我认为参加一个辅导课程非常有益。毕竟,政治内容单调乏味,如果不是由老师讲解,我可能会拖延到最后一月才开始复习。首先,我每天阅读1至2章的《风中劲草核心考点》和大纲解析,随即完成相应的肖秀荣1000题或风中劲草的习题,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这个阶段大约持续30到40天。接下来,我回顾1000题中错误的部分,并迅速购买最新的肖八,专注于选择题,尤其是哲学部分,其他内容则略作浏览,这一轮大约需要10到15天。到了12月初,进入第三阶段,我全力以赴地做肖四,并且,所有题目都要背诵!一定要全部记住!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背诵20天20题。在这个阶段,如果发现自己在选择题上的失误较多,可以选择重点复习,例如任4,蒋5,石磊,风中劲草的最终押题等资料,都可以尝试做一做。
考研数学方面:
坚持以教科书为核心,每周覆盖一章内容,遇到篇幅较大的章节则分配两周时间。首先,选择一本本科教材,如同济或浙江大学的版本,精读并挑选部分课后练习题进行解答。同时,利用李永乐的《复习全书》,尽力理解每一题的解法。这个阶段可能会遭遇许多似懂非懂的难题,这时候需在困惑之处做好标注,待到下一轮复习时重点攻克这些难点。
考研英语方面:
我英文水平不高,四级考试仅得了460分,还考了两次(尴尬)。首次备考研究生时,我是从三月启动的。起初,我专注于背单词,用了本绿色封面的单词书,共有50个单元。初期阶段,我每天啃一个单元,从早上8点到12点,投入的时间挺多(我采用的是艾宾浩斯记忆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一查)。完成第一轮单词复习后,我便着手做历年真题,从2004年起逐年往后做,每天只处理一篇阅读理解,且必须精读。我相信唯有深入研读才能提升能力。精读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我习惯于做完题目核对答案后,将所有陌生词汇摘录下来并学习(不仅要求记住含义,还要了解其词性和用法)。接下来我会进行全文翻译,逐句用笔在纸上写下译文。刚开始尝试翻译时,我感到非常艰难,自己的译文连自己都不满意,但不可否认,正是这种挑战促使进步。最初,我的词汇量可能只有三千左右,但在完成了2004年至2015年的真题翻译后,我的词汇量已接近一万,临近考试时更是超过了一万。完成一轮真题翻译后,应再次回归真题练习,别误以为做过一次就记住了答案,认为无意义。实则不然,初次不明白的单词或句子,在多次练习中仍可能困惑你,甚至第三次也可能如此。因此,真题需要反复操练,至少要做两遍。关于写作部分,如果英语高手只需在考前构思几点思路,但对于普通考生来说,务必背诵作文,大小作文都需要,每种至少背10篇。虽然每年的作文题目看似迥异,但实际上它们的本质是相似的。因此,真题中的作文极其有价值,特别是教育部每年公布的范文,必须要学习!这些就是阅卷老师欣赏的文章,你应该按照这种方式去写作。了解对手,方能百战不殆。我从十月中旬开始背作文,二十篇范文的经典句子反反复复背了三四遍,虽未能倒背如流,但也能自如地运用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传热学的核心概念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热传导主要涉及固体中的热量传递,理解和掌握傅立叶定律至关重要。对流换热则涉及到流体与固体间的热量交换,需理解Nusselt数的概念,并能熟练运用它来计算对流换热系数。至于辐射换热,它是凭电磁波进行的热量传递,斯特藩-玻尔兹曼定律和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是其理论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例如,凭分析火灾中热量的传播来理解热传导和对流换热,或者研究建筑外墙的保温效果来探讨辐射换热。这样既能深化理解,又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仅有助于巩固理论知识,也能训练快速准确地解题。要注意,传热学往往需综合应用多个知识点,系统性和逻辑性是解题的关键。
实验部分同样重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验室设施先进,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机会。凭亲手操作,直观感受传热过程,验证理论,这对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
参与学术讨论和团队项目也能提升对传热学的理解。与同学交流,甚至挑战教师的观点,都能激发思考,促进深度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定期复习,及时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保持好奇心,勇于提问,不断探索未知,这是我在传热学学习中获得的最大收获。











